云南的曲靖宣威市,因为一只火腿驰名中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红军长征资料

云南的曲靖宣威市,因为一只火腿驰名中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云南的曲靖宣威市,因为一只火腿驰名中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民以食为天,全世界的人们都是一样的,几乎没有谁不热爱美食的。宣威火腿能闻名于世肯定是因为它特有的美味了。宣威火腿与金华火腿可以说是国内两大齐名的火腿了。在云南还有围绕宣威火腿举办的文化节,宣威火腿据官方宣传说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成名史距今也有百年了。在民国时期,宣威火腿就名声大噪过。1915年,宣威制作火腿的技艺就在美国旧金山斩获过金奖;1923年,在广州由浦在廷先生送展的精制宣威火腿又获得了优质奖章,孙中山先生还写下了“饮和食德”赠予它,从此宣威火腿的名声更是响亮了。民国著名“吃货”汪曾祺先生对宣威火腿也是念念不忘的,纵使离开昆明几十年,仍然写出了“以乌鱼两片,中间夹兼肥带瘦的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以文火烙成,不加别的作料。鲜嫩香美,不可名状。”光读着这段文字就让人垂涎三尺了!宣威火腿的美味当然也有一部分环境的原因。在霜降前后,宣威人便会着手准备制作火腿了,选用的原材料,是呼吸过乌蒙山新鲜空气的“乌蒙猪”。这些乌蒙猪可都是散养在野外的,刨食山中野菜野果,渴饮山中清澈的溪水长大的,原汁原味的野味。再经过宣威人多年积累下来娴熟的手艺腌制而成,想想都觉得很是美味。宣威火腿能在国内外闯出一番地位来,一是因为味美,二肯定也离不开宣传与宣威人技艺的发扬与继承。好的宣传会让美食走出去,好的技艺与味道会让美食越走越远的。宣威火腿便是如此!吃过的人觉得宣威火腿如何呢!。

红军长征资料

2、红军长征资料

有关长征的叙述就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是“层累的堆积”。 随着中国革命在1949年取得全面胜利,党和政府从政治的高度开始了对红军长征事例广泛的宣传。红军纪念碑、纪念馆、烈士陵园,戏剧、电影、歌曲、舞蹈、美术,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科书,使全国人民对长征史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笔者至今还记得小学时读过的两篇课文:陆定一的《老山界》和吴华夺少将的《我跟父亲当红军》。 可是徐梦秋主编的《红军长征记》却长期没有公开出版。1954年,中宣部党史资料室将此书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这一次的刊印,最重要的变化是删除了何涤宙的《遵义日记》、李月波的《我失联络》、莫休的《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仅收入了1942年版的51篇,也没有收入何涤宙的《遵义日记》等5篇。 被删去的主要原因,是依着那个年代宣传工作者的思维逻辑,发现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干部的某些叙述和已成典范的叙述程式有不吻合之处! 在人们的认知、记忆和印象中,参加长征的同志每天冒着枪林弹雨,食不果腹,被迫吃草根、啃树皮,而遵义会议则是决定红军和革命前途命运的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可是何涤宙的《遵义日记》,却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在1935年初进入遵义城后的十天里,经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鸡的质量越做越差;作者还利用空闲时间,把组织分配的打土豪获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衣,被贪小利的裁缝偷工减料,生了一肚子的气。对遵义会议,反而没一字的描写。 可是这能成为删去这篇文章的理由吗? 红军长征艰苦卓绝是事实,特别是过草地的那一段,红军战士牺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区,也是红军粮食极度短缺的最艰苦的阶段。但是长征途中,红军大部分时间是行进在汉区,一路革命宣传,发动群众,一路打土豪,补充给养;过贵州,畅饮茅台酒,进云南,大啖宣威火腿,时时有胜利的喜悦。 当年的红军将士绝大多数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全身充满活力,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有记载说:“离敌人很近,或穿过堡垒线,则夜行军很肃静,不准点火把,不准照电筒,不准抽烟,不准谈话。无敌情顾虑,则大扯乱谈,甚至可以并肩而行,有时整连整队半夜高歌,声彻云霄。在总政治部行列中,潘汉年、贾拓夫、邓小平、陆定一、李一氓、李富春等同志竟然扯出个股份制的‘牛皮公司’,专事经营古今中外的笑谈美谈和奇闻逸事”。 何涤宙的《遵义日记》详细写到他在遵义的十天,既有去学校进行革命宣传,又写到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跳舞联欢,处处真实可信。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也是红军长征中占领的唯一的中等城市,为了给遵义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张闻天特别要求红军战士和干部在进城前要穿上鞋子。何涤宙的文章虽然没一字提到遵义会议,却是十分自然的,因为作为一般的红军干部,在当时完全不知中央上层的分歧和斗争,要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还得在这之后。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