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宣威火腿的渊源,来历,独特之处,烹饪方法,有图的最好。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求宣威火腿的渊源,来历,独特之处,烹饪方法,有图的最好。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求宣威火腿的渊源,来历,独特之处,烹饪方法,有图的最好。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1、求宣威火腿的渊源,来历,独特之处,烹饪方法,有图的最好。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宣威火腿的渊源:宣威火腿,究竟起源于何时,已难详其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设宣威关,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称宣威火腿,流传至今已有近三个世纪的成名史,其声誉驰名中外,被美称为华夏三大名腿之一,宣威因此而获火腿之乡的美誉, 真可谓:“火腿文化源远流长,西南重镇商机无限”。据《宣威县志》记载,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身穿绿袍,肉质厚,精肉多,蛋白丰富鲜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绪年间,曾懿编著《中馈录》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据此及有关史料推断,宣腿之生,最迟明末即成,雍正时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东南沿海,民国初年,以浦在廷先生为首的火腿公司已将火腿罐头远销东南亚。1923年孙中山大总统题赠“饮和食德”,宣威火腿从此名声大震,香飘四海,载入世人食谱大全。 独特之处:只有当地的才是正宗(昭通、四川、缅甸曾经派人来宣学习宣威火腿加工技术,回去后如法加工,但因气候、水土等条件不同,无法腌制出宣威火腿)就是宣威周边邻近地区所产火腿,加工腌制方法一样,也因气候、水土不同而在品质上始终与宣威火腿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色香味上差距相当明显宣威火腿形似琵琶,身穿绿袍,三针青香无异味 宣威火腿营养风味的形成,主要是在宣威特殊的地域气候环境条件下,经过风干,发酵成熟而形成的。宣威火腿的理化指标,外官形状,营养风味决定了其质量特色。宣威火腿腌制时只用食用盐,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其理化指标优于国标,特别是亚硝酸盐含量很低,成为宣腿的一特异性。宣威火腿的精加工产品美观大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质量上乘,食用方便。烹饪时的注意事项及食用方法:注意事项:

1、火腿不能当主菜,只是调味料而已。所以千万不要切大块当肉吃。

2、切忌炒食,也切忌用酱油、辣椒、茴香、桂皮等调味品。这些浓味会冲淡或压倒火腿特有的清香。

3、火腿切片时,要越薄越好,不能顺着肉的纤维切,要横着把纤维切断,否则就会感到肉老而塞牙。------------------------------------------------ 食用方法 食用火腿,首行要懂得火腿的一般处理常识,如不懂或疏于处理,会严重影响火腿的色、香、味,甚至令人厌食。特别是斩下一块火腿后,必须先将肉面褐色的发醇保护层仔细地批切掉;皮面先用粗纸揩拭,再用温水刷洗干净。清洗即将食用的整只火腿,温水中可泡入少量碱面,洗后再用清水冲洗。火腿皮如暂不食用,启暂且可仍留在原腿上,先不切下。 宣威火腿除做菜肴的主、辅料外,还是制作羹的理想鲜料。“火腿鸽子汤”、“火腿竹荪汤”、“火腿凤爪汤”、“火茸虾球汤”、“火肚佛手汤”、“海棠火腿汤”、“火茸鱼丸汤”、“火肉花生汤”、“鲜花酸辣汤”、“金腿金粟羹”、“火腿黄鱼羹”、“火腿海参羹”、“西湖莼菜汤”(鸡火莼菜汤),以及家常的 “火腿冬瓜汤”、“火腿白菜汤”,等等,多达数百种。火腿汤菜制作方便,鲜美可口,芳香清雅,健脾开胃,素有“火腿熬汤,垂涎流芳”之誉。此外,制作调味用的高级清汤(顶汤),火腿更是主要的鲜味原料。事实上,不少菜肴原料、高档名食,如海参、熊掌、鱼翅、驼掌、蹄筋、猴头菇及冬瓜等,本身滋味清淡,有的甚至没有什么滋味,与火腿肉、火爪、火腿皮或火腿骨同烧煮,才鲜香入味,相得益彰。 宣威火腿是腌腊肉制品,含有一定的盐分,因此烹调制作火腿菜点,要格外注意成品的咸度。火腿菜不宜采用红烧、干烧、酱炙、卤制等方法。同样,在这类菜肴中,亦不应配用火腿。烹调以火腿为主的菜,一般忌用酱油、醋及茴香、桂皮、咖喱、五香粉等香料或各种色素,否则会改变或失去火腿的特有风味。事先蒸煮供配菜用的原料火腿,可加少量白糖或冰糖及料酒,以减咸增鲜,如用葡萄酒则更为理想。火腿菜除少数特殊风味的菜品,如“拔丝火腿”、“火夹鱼”、“裹炸火香肉”及煎、贴的火腿菜外,一般不宜挂糊、上浆、拍粉、需要勾芡的,亦宜用薄芡汁,以尽量保持火腿保持火腿独特的色、香、味、形。另外,牛、羊肉类菜肴,除 “扒烧牛筋”及全羊席中的“火腿红烧羊皮”等特殊菜品外,习惯上很少与火腿搭配组成菜品。

求宣威火腿的渊源,来历,独特之处,烹饪方法,有图的最好。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2、求宣威火腿的渊源,来历,独特之处,烹饪方法,有图的最好。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宣威火腿的渊源: 宣威火腿,究竟起源于何时,已难详其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明设宣威关,清置宣威州,使宣威火腿有了成名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自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宣威州后,火腿便以地名命名,称宣威火腿,流传至今已有近三个世纪的成名史,其声誉驰名中外,被美称为华夏三大名腿之一,宣威因此而获火腿之乡的美誉, 真可谓:“火腿文化源远流长,西南重镇商机无限”。据《宣威县志》记载,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就以身穿绿袍,肉质厚,精肉多,蛋白丰富鲜嫩可口而享有盛名。清光绪年间,曾懿编著《中馈录》中收有“宣威火腿”的制法。据此及有关史料推断,宣腿之生,最迟明末即成,雍正时代即流入滇川首府,清末流到东南沿海,民国初年,以浦在廷先生为首的火腿公司已将火腿罐头远销东南亚。1923年孙中山大总统题赠“饮和食德”,宣威火腿从此名声大震,香飘四海,载入世人食谱大全。 独特之处: 只有当地的才是正宗(昭通、四川、缅甸曾经派人来宣学习宣威火腿加工技术,回去后如法加工,但因气候、水土等条件不同,无法腌制出宣威火腿) 就是宣威周边邻近地区所产火腿,加工腌制方法一样,也因气候、水土不同而在品质上始终与宣威火腿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色香味上差距相当明显 宣威火腿形似琵琶,身穿绿袍,三针青香无异味 宣威火腿营养风味的形成,主要是在宣威特殊的地域气候环境条件下,经过风干,发酵成熟而形成的。宣威火腿的理化指标,外官形状,营养风味决定了其质量特色。宣威火腿腌制时只用食用盐,不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其理化指标优于国标,特别是亚硝酸盐含量很低,成为宣腿的一特异性。宣威火腿的精加工产品美观大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质量上乘,食用方便。 烹饪时的注意事项及食用方法: 注意事项:

1、火腿不能当主菜,只是调味料而已。所以千万不要切大块当肉吃。

2、切忌炒食,也切忌用酱油、辣椒、茴香、桂皮等调味品。这些浓味会冲淡或压倒火腿特有的清香。

3、火腿切片时,要越薄越好,不能顺着肉的纤维切,要横着把纤维切断,否则就会感到肉老而塞牙。 ------------------------------------------------ 食用方法 食用火腿,首行要懂得火腿的一般处理常识,如不懂或疏于处理,会严重影响火腿的色、香、味,甚至令人厌食。特别是斩下一块火腿后,必须先将肉面褐色的发醇保护层仔细地批切掉;皮面先用粗纸揩拭,再用温水刷洗干净。清洗即将食用的整只火腿,温水中可泡入少量碱面,洗后再用清水冲洗。火腿皮如暂不食用,启暂且可仍留在原腿上,先不切下。 宣威火腿除做菜肴的主、辅料外,还是制作羹的理想鲜料。“火腿鸽子汤”、“火腿竹荪汤”、“火腿凤爪汤”、“火茸虾球汤”、“火肚佛手汤”、“海棠火腿汤”、“火茸鱼丸汤”、“火肉花生汤”、“鲜花酸辣汤”、“金腿金粟羹”、“火腿黄鱼羹”、“火腿海参羹”、“西湖莼菜汤”(鸡火莼菜汤),以及家常的 “火腿冬瓜汤”、“火腿白菜汤”,等等,多达数百种。火腿汤菜制作方便,鲜美可口,芳香清雅,健脾开胃,素有“火腿熬汤,垂涎流芳”之誉。此外,制作调味用的高级清汤(顶汤),火腿更是主要的鲜味原料。事实上,不少菜肴原料、高档名食,如海参、熊掌、鱼翅、驼掌、蹄筋、猴头菇及冬瓜等,本身滋味清淡,有的甚至没有什么滋味,与火腿肉、火爪、火腿皮或火腿骨同烧煮,才鲜香入味,相得益彰。 宣威火腿是腌腊肉制品,含有一定的盐分,因此烹调制作火腿菜点,要格外注意成品的咸度。火腿菜不宜采用红烧、干烧、酱炙、卤制等方法。同样,在这类菜肴中,亦不应配用火腿。烹调以火腿为主的菜,一般忌用酱油、醋及茴香、桂皮、咖喱、五香粉等香料或各种色素,否则会改变或失去火腿的特有风味。事先蒸煮供配菜用的原料火腿,可加少量白糖或冰糖及料酒,以减咸增鲜,如用葡萄酒则更为理想。火腿菜除少数特殊风味的菜品,如“拔丝火腿”、“火夹鱼”、“裹炸火香肉”及煎、贴的火腿菜外,一般不宜挂糊、上浆、拍粉、需要勾芡的,亦宜用薄芡汁,以尽量保持火腿保持火腿独特的色、香、味、形。另外,牛、羊肉类菜肴,除 “扒烧牛筋”及全羊席中的“火腿红烧羊皮”等特殊菜品外,习惯上很少与火腿搭配组成菜品。

云南十八怪的糕点分别有哪些?

3、云南十八怪的糕点分别有哪些?

云南十八怪你说怪不怪,云南十八怪食品你说好吃不好吃?好吃的云南十八怪食品有哪些?云南十八怪食品以独特的加工制作方式,精益求精的原料配方。生产出的食品美味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首先来看看云南十八怪食品的由来,云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随之游人们在吃过云南独特民间风味之后,他没觉得看似很难吃的东西,却是那么爽爽入口,吃了就忘不了,吃了还想吃。直至今天,流传成为云南十八怪食品。云南十八怪系列食品就是挑选的云南颇具特色的美食组成,它们像云南十八怪的歌谣一样,来源于云南高原民间,来源于外地人眼中的云南,来源于云南四季常青的山林,云南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渊源千年的民族文化、美食文化。云南十八怪食品,是云南的阳光、雨露和四季的风、纯净的空气所孕育出来的,是品尝云南美食、探索云南民风的一种形象而具体的食物。下面我们来看看云南十八怪食品有哪些?云南十八怪食品——印象糕独特的配料:芝麻花生丝+冰爽杨梅+雪花酸角+荔枝酥+普洱茶糕+酸角糕+象眼糖+三角山楂+绿豆糕+椰片+牛皮糖+芙蓉糕+普洱茶糕+鸡枞糕+话梅+酸角片+洒琪玛+绿茶糕+干巴菌糕+地瓜干+普洱茶酥+山林果+兰花根+燕窝酥。云南十八怪印象糕,因为它独特的民间配方,酿制出好吃、美味的糕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云南十八怪食品——蜜饯蜜饯是以果蔬等为原料,经用糖或蜂蜜腌制的加工方法制作出来的食品。云南四季如春,气候适宜,是瓜果生长的摇篮,吃腻了原汁原味的瓜果,这些瓜果就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蜜饯就是其中的一种。云南的蜜饯独具特色,云南十八怪精选产品,精中求精,好中挑好,带着浓浓风味的高原蜜饯产品,给你高原阳光一样的享受!云南十八怪食品——酸角糕云南十八怪酸角糕,好吃、好看、好映象!配料:云南野生酸角、白砂糖、葡萄糖、海藻提取物。本品保留了云南野生酸角原果的风味及功效,清凉爽口、回味无穷!位于云南的西双版纳,是目前中国仅存最大的热带雨林,那里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是野生酸角最佳生长地。那里人们靠吃酸角清热、解暑、帮助消化,特别是风情万种的傣家少女,更是吃出了曲线迷人的好身材!云南十八怪食品——果糕云南十八怪果糕包括火腿、野生菌、普洱茶、绿茶等风味的一系列糕点,是独具云南特色的产品。宣威火腿、干巴菌、鸡枞、普洱茶都是云南独有产品,以这些食品为原料制作的糕点,容积了云南人民数百年的智慧和美食文化,美味可口,风味独特。云南十八怪——食品豆末糖配料:黄豆、白砂糖、饴糖、花生油。“云通牌”豆末糖选用优质天然原料,采用古老独特的工艺,辅之以现代先进设备精制而成。荣获“第六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94’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优秀奖”等奖项。“云通牌”豆末糖在云南赢得很高声誉。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香甜酥脆,老少皆宜。云南十八怪食品豆末糖,简单的配料,加工出那么香甜酥脆的糖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系居家、旅游、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云南十八怪不仅食品怪好吃,人情风味样样惹人爱。欢迎你到云南来品尝云南十八怪食品,包你大饱口福。

云南花灯?

4、云南花灯?

一、风格特点所表现的地域性   从风格来看,云南花灯最大的特点是“崴”,即舞蹈中通过胯的左右崴动带动腰和上身向相反的方向摆动,有正崴、小崴、反崴等动作。舞蹈表演时强调腰往上伸,不能放松跺在胯上。民间文化的产生总是与生存环境有关,正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塑造了相关的艺术元素。云南地处高原,山高谷深,许多农村山路崎岖不平。即便平坝地区,在稻田、水沟狭窄的边上行走也不太顺畅。为了保持身体平衡,逢山路、沟渠田坝必然崴来崴去,当这些日常动作被吸收、美化以后,就形成了花灯舞蹈的“崴”步。   二、不同舞姿特点所体现的局部地区差异性   谈到地理,人们通常想到自然特点,其实每个地理单元都有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特殊性,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构理解地理学的内涵,也才有助于探讨民间舞蹈的地域性。   云南花灯舞蹈受云南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基本风格一致外,局部地区舞蹈动律特点又有差异。姚安、大姚、楚雄、弥渡等地过去经济落后,没有形成剧场舞台花灯表演。由于人们多在宽广的户外场地中跳舞,这些地区花灯舞蹈的崴动幅度比较大,步法、舞姿、扇花等动作给人健美印象。动作朴实大方,舞蹈语言也比较丰富,步法有走场步、平崴、鹤步、小歪、跨崴”等多种,扇花分为抖扇、捻扇、别扇、放扇等类别。   昆明、玉溪、呈贡、嵩明等地区一直都是云南省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对文化、审美需求比较大步。在这些地区,滇剧、京剧的受众面广,花灯舞蹈受滇剧、京剧影响向戏剧方面发展,从而走向城市、舞台。为了适应舞台、剧目中人物塑造的需要,舞蹈步法、手的动作、崴动的幅度变较小,翻花扇、满扇、逗扇等扇花比较常用。   云南地理上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季候表述。花灯舞蹈也因其地域环境形成云南各地独具特色、别具一格、语汇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汉族民间舞蹈。云南花灯舞蹈无论是在动律特征、风格特点、表演形式、表现内容和群众基础上处处体现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整体风格具有活泼清新、健康朴实、开朗豪放、乡土气息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体现云南人民不怕艰险、勤劳智慧、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人文情感。如花灯舞的蹂踩步、颠步与滇南蒙自、建水等地区彝族舞蹈的踩荞步、跳弦有渊源关系,与步法相配合的扣扇、扣扇翻花及舞姿中的“跪令朝阳”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建水花灯,汉族、彝族的民间舞蹈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当地的花灯舞蹈无论是语汇还是舞姿都具有较强的彝族舞蹈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水“彝族花灯”风格。建水花灯已成为云南花灯舞蹈中的一个流派,大大地丰富了花灯舞蹈的表现力。再如滇东北的罗平一代彝族聚居区,花灯舞蹈受到彝族舞蹈的影响,跳踢步等步法是在崴动中加上弹跳而形成,具有活泼、跳跃等特点。玉溪地区的花灯舞蹈“秧老鼓”也是吸收了山区彝族的“鼓舞”而形成自己的跳法。这些地区的花灯舞蹈凸显的少数民族舞蹈元素比较重一些。   一些情景花灯歌舞所体现的云南地域特点。如《大茶山》、《游春》等。其中对云南地域描绘最突出、最生动的非《游春》莫属。节目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了祖孙七人到郊外游赏春景,介绍了美丽富饶的云南地域风光、风土人情。我们从台词上来了解一下:“西山(昆明滇池之畔)的龙门是美人望,安宁的温泉是第一汤,路南的石林是宝石树,大理的蝴蝶泉是彩霞乡”既美丽生动又形象鲜明。介绍了“红色的城市(东川)、银色的个旧、美丽的德宏、昆明的卤饵快、呈贡的宝珠梨、宣威的火腿等等”。从旅游景点、名特小吃、城镇特点等方面把云南的美丽表现得恰到好处,观后令人回味不已。当中为突出六妹与老爹性格特点,在舞蹈上以人物出发,不受地域限制。这一节目原创地是楚雄,但舞蹈以蒙自的“大颠步”来突出孙女的天真活泼,以“蹂踩步”来表现爷爷年迈,走路颤抖的形体。其间出现的舞蹈语汇“崴胯”、“吸跳崴步”、“吸跳摆步”“胯蹬跳”等都是云南花灯舞蹈的特有舞蹈语汇。明显体现舞蹈艺术与地域文化的紧密关系。   三、云南花灯舞蹈所表现的地域人文情感   云南人民生活在高原、以农耕为主。这里高原多大山、丘陵,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是中原朝廷发配重罪犯人的地方,生活环境极其艰苦、文明程度较为落后。到解放时有的地方人们还过着原始的生活方式,直到现在很多村落还坐落在大山深处。可见人们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生活的艰辛程度。人们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养成了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性格。云南人不仅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云南花灯舞蹈作为一种精神载体,体现了云南人民顽强乐观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人文情感、生活状貌和地域特征。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云南花灯舞蹈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一种舞蹈形式,有着与其相对应的舞蹈文化。其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分支,在舞蹈形态中渗透着云南人民最为真实的“语言”自我,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包罗了人们在心态、情感审美上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具有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不断的在群众中吸取养分,表现着人们的情感指向及人文地域性格特征。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丰富多样的花灯舞蹈表演形式及多姿多彩的节目内容所体现的人的情感指向、性格特点。  只舞不唱的纯舞,如“秧老鼓”、“霸王鞭”“板凳龙”等。这一类表演形式虽没有具体的人物要求,但却被赋予了人物的情感,主要表现欢快、喜悦的心情。内地舞蹈多与戏剧结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需要,云南花灯“板凳龙”则以纯舞成功地表现过解放后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的喜悦心情。   又唱又跳的情绪歌舞,一般为集体歌舞,多表现一种欢快、热闹的场面及轻松、幽默的氛围。如:大姚县表演这种集体歌舞时会有一个“岔老头”或“岔小丑”出场打岔,作一些诙谐的表演或说一些吉利话。   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小戏,如《大茶山》、《刘成看菜》、《游春》等。也多是表现欢快、喜悦的心情。节目充满着自然、淳朴、浓厚的生活气息。   带有大道具(鱼灯、虾灯)的表演形式。道具主要为表演服务,一般来说场面热闹,多表现欢快、喜悦。   情节性较浓的剧目形式。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茶山杀敌》、《张小二从军》。解放战争时期的《金凤子开红花》、《姑嫂拖枪》及解放后创作的《喜迎春》、《万盏红灯》、《水竹箐的阿妹》、《金碧坊》等。这类节目时代气息浓郁,人物性格鲜明,虽然节目内容各异但无一不是讴歌善良、勇敢、美好和英雄,对奸邪、罪恶、丑陋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   以上这些花灯不管哪里演出,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无一不是反映云南人民乐观向上、友好善良、好善憎恶、坚韧不拔的情感指向、性格特点,处处体现和映衬着民间舞蹈表现民族情感、生活、审美的特性。   四、花灯民众基础所体现的地域性   花灯发源于农村、多取农村题材、并在农村表演,属于自娱自乐的民众艺术,有较强的农村文化属性。花灯表演艺术家熊长惠就认为,剧目大多是表现农村及市民家庭生活的内容,即使出现官员角色也通常只达到七品芝麻官,这样的人物在传统表演中也是按照农民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来表演。演出不分场地,表演很通俗、朴实、活跃。   远古时代汉文化在流传扩展中,只有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才能在该地区得到巩固与发展,这样就在汉文化的基调上渲染上地域的色彩。汉族民间舞蹈不仅形成得早,地域色彩也比较鲜明。而且,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封建闭塞的社会结构使这些特色很少变化。既然汉族民间舞蹈只有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才能生存,才能得到巩固与发展,那么云南花灯舞蹈必然深深的嵌入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及情感之中,并鲜明的反映着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剧作家张红明先生所著《花灯情》中有“不唱灯日子没有半点味”、“不唱灯生活如一潭死水”、“不唱灯你我白来世上走一回”这样的唱词,这可以说明云南农村汉族人民对花灯的热爱程度,足见它在农村人民心中、生活中重要地位及在情感世界里的分量。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现在笔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云南花灯作为一种在民间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表演门类,它息息相关于人们的生活,它以整体轻松欢快、幽默诙谐的形式深入人心、植根民间。其内容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为人们的思想、性格、精神等方面服务,同时也被其思想、性格、精神等方面所左右。云南花灯舞蹈不管是在语汇的风格特征上、在表演形式上、表现内容上和群众基础上都处处体现着云南的自然地域特性和人文地域特性。反之,这样的地域特性也通过其地域舞蹈呈现了其特有的活泼清新、健康朴实、开朗豪放、乡土气息浓厚的风格特点。体现了“云南”这一地域人民不畏艰险、勤劳勇敢、乐观上进、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和意志。   如今在民间,不管是在节庆日还是平日里,在广场还是在公园,总是能见到人们成群结队跳花灯舞的场面、人们跳花灯既给别人看,也为自己跳。这是民间舞的基本属性,实现娱人与自娱的基本目的。近年来伴随着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们更是通过花灯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幸福感和丰富自己的生活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如:我省舞蹈编导侯跃所编导,由昆明市歌舞剧院表演的花灯舞蹈《美丽大脚》反映的就是一伙云南农村老太太在过上好日子之后,聚在一起嬉戏玩闹的场面。节目以轻松欢快、幽默风趣的花灯舞蹈语汇生动地体现了老太太们欢天喜地、兴高采烈的好心情。该节目在中央电视台cctv舞蹈比赛、荷花奖舞蹈比赛等赛事上都获得了大奖和殊荣。因此,笔者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舞也表现一方人。花灯舞蹈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因为云南花灯舞蹈能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民族生命意识,并在现代继续发展及蔓延。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与意志、情感指向及性格特征,同时,具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最后笔者对云南花灯舞蹈有这样的评价:如果把中国民族民间舞比喻为一个花的世界,那么云南花灯舞蹈就是田间路埂上的一朵小野花,没有名贵花卉的娇艳,没有华词富句的粉饰,却也鲜明的体现着自己的特性与性格,它以其特有的舞蹈语汇和表演方式及群众基础,鲜明的体现着云南、体现着田野、体现着农村、体现着“这一方”。表达着“这一方”乐观上进、踏实进取、坚忍执著。它静静地享受着大地的爱抚,阳光雨露的滋养。在风中轻轻的摇曳着清瘦却优美的身姿,吐露着田间野花特有的清新和芬芳。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