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网络推广方案,什么是高原特色农业?结合云南省的情况。

宣威火腿网络推广方案

1、宣威火腿网络推广方案

美食类的做推广,一般来说要做好一些资料的准备,比如要准备一些关于宣威火腿的认知,怎么做火腿的美食!但是做推广还是要明确到底这个食物要走的是什么路线,是特产美食还是绿色健康,这样才好进行后面的策划!。

什么是高原特色农业?结合云南省的情况。

2、什么是高原特色农业?结合云南省的情况。

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3月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意义重大。 云南具有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禀赋,属低纬高原,地貌立体,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气候优势突出,共有7个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物种优势明显,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产业基础扎实,烟草、茶叶、花卉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还有开放的地缘优势,与越、老、缅三国相邻,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云南的优越自然禀赋,决定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拥有吸引眼球的“四张名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它们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最大潜力、最大卖点,也是云南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内涵。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努力打响“四张名片”,依靠“丰富多样”显特色,“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四季飘香”强竞争。 云南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就是要充分利用独特条件和最大优势,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云南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战略品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云南要将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六大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打造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等“十二大品牌”,加快形成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5亿美元以上,均较2011年实现翻番;粮食总产突破400亿斤,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0亿元。云南省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制订了《云南名牌农产品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云南农业品牌打造,培育了普洱茶、褚橙、云岭牛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夯实农业品牌化发展的生产基础。推进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云南农业标准化推广位居中国西部省区第一。近年来,共制定发布农产品生产技术工程2960个,推广各类标准6000多个,建立了10个“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20个“云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加强农产品监管,全省定量监测样品5000个(批次),综合合格率达99%,水平居全国前列,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流动检测车及县乡农产品检测机构共完成快速检测

30、9个以上,是未发生重特大质量事故的四个省之一。二是开展“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集中打造云南农产品品牌。截止目前,云南农产品有21个获中国驰名商标,59个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认定云南名牌农产品八批503个产品。三是开展“六个六”评选,打造优质种质资源品牌。为充分发掘云南畜禽、水产、粮食地方品种资源,云南省评定了“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六大名米”评选认定活动,是云南省打造农业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四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培育出如云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昭通天麻、丘北辣椒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品牌。其中,通过30年努力培育出的“云岭牛”是云南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头肉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杂交选育的第四个肉牛新品种、南方第一头肉牛。五是大力开拓市场,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近几年来,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已达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超40亿美元。云南蔬菜已占供港蔬菜30%以上,供港蔬菜量全国第一位。农产品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直接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

如皋的特产有哪些

3、如皋的特产有哪些

湖北恩施有什么特产?

4、湖北恩施有什么特产?

巴东独活  据《中华本草》记载,独活别名独摇草,又名巴东独活、肉独活。平均海拔1700米的西淌村,山大人稀、森林植被密集覆盖、土壤肥沃,是独活的最佳生长地带之一,所产独活药效好,市场俏,被誉为巴东独活。 金丝桐油 “金丝桐油”是湖北省来凤县著名土特产,其浓度大﹑色泽橙亮金黄﹑可牵拉成丝,故有“金丝桐油”之美称。“金丝桐油”质量为中国桐油之冠,获湖北省“产品金奖”和“畅销产品奖”。金丝桐油是一种良好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好、不导电、抗热潮、耐酸碱及防腐防锈等优良特性, 凤头姜  凤头姜,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主产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品质优良、风味独特,鲜子姜无筋脆嫩、富硒多汁、辛辣适中、美味可口。远销东南亚市场。 来凤县志记载,来凤栽培凤头姜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其姜柄如指,尖端鲜红,略带紫色,块茎雪白。凤头姜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糖、姜油酮、酚、醇以及人体必需的铁、锌、钙、硒等微量元素,具有健脾开胃、祛寒御湿、加速血液循环,延缓衰老、防癌之功效,并能从中提取姜油酮、姜油、香精等医药化工用品 板桥党参 板桥党参,中药材著名品种,湖北省的特产,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原产于恩施市板桥镇,1981年7月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板党”,也称“板桥党参”,简称“板党”。板桥党参,有效成份含量高,品质优良,被列为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  恩施玉露茶  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市东郊五峰山。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利川山药 又名薯蓣。多年生缠绕藤木,有青、白、红藤三种。四月生苗延蔓,紫茎绿叶,叶有三尖,似白牵牛花叶而更光润。五六月开花成穗,乳白色。结荚成簇,荚凡三棱合成,空而无仁,大小不一,皮色土黄而肉白,可用以繁殖,煮食甘滑与其根同。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如脚掌者,称脚板苕。多用块茎或珠芽繁殖,块茎供食用;中医学上用作益健脾胃、补肺肾药,性平、味甘,主治脾虚泄泻、消渴、遗精、带下等症。 鹤峰茶  在2004年底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中,鹤峰县荣膺“中国茶叶之乡”称号。鹤峰县有茶园

10、8万亩,去年茶叶总产量近6500吨,总产值

1、45亿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直接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5000万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农民致富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该县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重点推广应用了机剪机采、无性系良种、名优茶加工及无公害生产等新型适用技术,

10、8万亩茶园中有

9、5万亩通过了中国有机茶开发与发展中心的认证。 来凤藤茶 来凤特产----藤茶其味甘淡性凉,具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强筋骨、降血压、降血脂和保肝等功效,是一宝贵的食药两用植物资源,民间常用于高血压病、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疾病、湿疹、皮炎等的防治,在缺医少药年代发挥了功不可灭的作用。经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单位对其提取物进行研究发现其有效成份为蛇葡萄素及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最小抑菌及杀菌浓度相当于等量黄连素。藤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迄今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 宣恩火腿 正宗宣恩火腿沿用中式火腿传统工艺,结合土家苗寨腌腊技术精制而成,选料考究,工艺独特,质量上乘,历史悠久,与浙江金华火腿、江苏如皋火腿、云南宣威火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腿。 巴东红三叶 巴东红三叶属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相传于1875年由比利时传教士带到巴东绿葱坡镇细沙河一带种植,在当地又称“洋马草”。其枝叶柔嫩,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易种植,适合饲养各种畜禽和加工制成各种饲料,被誉为“中国牧草之王”。

曲靖的特产是那样?、、

5、曲靖的特产是那样?、、

马龙藠头、罗平生姜、乐业辣椒 、寻甸板栗、师宗柑桔 、盐水石榴 、罗平老厂酒 、富源大河猪、会泽斑铜器 、富源铁锅 、宣威火腿、陆良特产。 马龙藠头 藠头为百合科植物的地下鳞茎。成熟的藠头个大肥厚,洁白晶莹,辛香嫩糯,含糖、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烹调佐料和佐餐佳品。干制藠头入药可健胃、轻痰、治疗慢性胃炎。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泄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间实为难得。 马龙种植藠头的历史已有二三百年,盛产于通泉、月望等地。传统的种植品种体型狭长头大尾小如鸡腿状,俗称长藠头,有纤维脆嫩、口感舒适的特点。后来又引进一种型体似球状的品种,其特点是盐渍不散,切口好看。藠头生长适潮耐肥,一般多种于背阴潮湿的鸡粪土之地,每年秋季下种,次年入秋收获,生长期在300天左右。只要施足底肥,其问只需除草一二次,亩产都在数千公斤,是一种投入少而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藠头的吃法,在马龙也很考究。鲜品切片或切成丝炒肉。味道独特,而更多的还是用来腌制。个大色白的可按各人喜好腌成酸、甜、辣等口味,不但色泽晶莹鲜亮,而且馨香沁人,令人闻而生津不止;品质稍差的则拌入辣椒剁碎腌成藠头辣子,都是开胃佐餐顺气的佳品。 会泽斑铜器 张氏家族祖籍南京,先辈均为铜匠,可谓铜匠世家了。明宣宗时,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明末,与大批手工业者移民来滇开发云南。初至澄江铸造寺庙内钟鼎,清康熙末徒会泽定居,在城东经营铜器,兼制斑铜工艺品,自产自销。其住地称铜匠街,沿袭至今。会泽城里,大多数铜匠手艺都出自张姓传授。其定居会泽时,恰是东川铜矿开采冶炼极盛之时,商业兴旺,市场繁荣,原料不缺,销路不愁,技艺亦得以大大提高。铜器制作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后,盆、锅、壶造型新颖,各部比例协调,且抛光技术精湛,特别是食具,铜与他物接触,氧化后所生铜绿有毒,而张姓制作时,抛光后镀锡,不会氧化,投放市场很受欢迎。起初,张姓制作的普通火锅,以木炭为燃料,用起来费时费力不方便,后改为菊花锅,以酒精为燃料,方便、干净。祀器香炉,张姓在制作中特别讲究耳、颈、身和三足的比例,使人看后产生匀称、协调的美感。特别是“漂炉”,凭经验于腰部敲打出一道线来,起到装饰的作用,不仅增加了美感,而且是漂浮线,起船上吃水线的作用,炉身凭眼、手感觉轮番敲打,厚薄均匀,完工后置于水中,端端正正漂浮起来,而水刚好齐腰线,实为绝活。凡张姓制作的香炉的三足,不施焊接工艺,却与整体连结,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张姓在会泽业经七代而不肯带徒,犹恐绝技外传。后来人力不足,才于清光绪初,开始带徒传艺,但也只是一般技艺,关键部位都是自家人动手。徒弟中有个孙天林,深思好学,见香炉脚不用焊接而与炉体连结为一体,就设法偷学。夜间,常扑于楼板上,从缝隙间份看。看毕,方才大悟。这人后来在清末民初,成了会泽铜匠中屈指可数的高手。张姓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制作的铜炉,在192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该炉体呈球形,径42厘米,中置炉管,盛木炭,周围环以佛室,炉盖采用剥蜡工艺铸盘龙卧其上,钻之以孔通佛室,下有3足落于铜座上,整个炉体造型别致,典雅。将炉置于室中,燃炭使水沸,水蒸气从孔中逸出,增加空气湿度,非常科学。1948年,四川峨嵋山老和尚曾向张家订制重数十斤的大香炉一只和一尊高2米、重百余斤的七级浮屠置于寺中。1971年,其家人亲睹,镌刻字迹清晰可辨。 在张姓制作的各种铜器中,享誉最高的要数斑铜器,其技艺空前绝后。斑铜是使铜制器皿表面呈现若干点状和不规则块状,又极富立体感的斑纹,似镶嵌进若干赤金色晶体,自然晶莹,十分美丽。一件造型古朴典雅、金斑耀眼的斑铜器皿,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可与景泰蓝制品相媲美。《新纂云南通志》赞道:“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之。” 斑铜器制作须用上好的生铜(自然铜),手工锻打,采用高温熔融制斑。其过程为选料、净化、粗坯、成形、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余道工序。有的工序须反复多次,稍一疏忽即前功尽弃。有十来道工序全靠一锤锤敲打,烧一火,打一次,一件产品要烧几十火,打几万锤方能定型。烧斑尤为重要,是关键。烧斑的炭,须上好的栎炭(俗称钢炭),在屋内堆一大堆,将工件埋置其中,然后,让其自然烧炼,通风、升温、时间长短有严格的要求即“火候”的把握,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是无法胜任的。如温度过低,原料中某些成份难以聚集、游离而形成晶型;过高则工件型毁熔化。因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制约,铜匠为生计所迫,工序中不少关键技术,师傅都不传授,徒弟出师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因此,”此项技术未能推广。自本世纪40年代后,斑铜生产技绝艺断。70年代中,昆明市有的厂家制作斑铜器问市,但其质量与会泽斑铜器不可相提并论。 为恢复斑铜生产之传统工艺。70年代,会泽为此尽心竭力。省轻工、外贸厅还无偿拨款8000元给会泽手工业管理局,成立领导小组,指定五金社试制,最终因无真正掌握斑铜工艺者参与,产品过不了关而不了了之。 今张姓铜匠家第十一代传人张兴明、张兴元兄弟,虽年届毫寿,在改革开放政策感召下,重兴旧业,使名特产品不致湮 没、失传,于1990年3月重新开炉制作斑铜工艺品,经过3个月的努力,制成香炉、花瓶、围棋盒等一批斑铜器,经会泽、东川、昆明等有关人员鉴评后认为:会泽斑铜已得到恢复,在省科技成果会上展出后,有一厂家特地买回一件展品去研究,如今,会泽斑铜工艺的下一代传人正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适应当今的生产条件,使会泽斑铜器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曲靖的特产是那样?、、

6、曲靖的特产是那样?、、

马龙藠头、罗平生姜、乐业辣椒 、寻甸板栗、师宗柑桔 、盐水石榴 、罗平老厂酒 、富源大河猪、会泽斑铜器 、富源铁锅 、宣威火腿、陆良特产。 马龙藠头 藠头为百合科植物的地下鳞茎。成熟的藠头个大肥厚,洁白晶莹,辛香嫩糯,含糖、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烹调佐料和佐餐佳品。干制藠头入药可健胃、轻痰、治疗慢性胃炎。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泄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间实为难得。 马龙种植藠头的历史已有二三百年,盛产于通泉、月望等地。传统的种植品种体型狭长头大尾小如鸡腿状,俗称长藠头,有纤维脆嫩、口感舒适的特点。后来又引进一种型体似球状的品种,其特点是盐渍不散,切口好看。藠头生长适潮耐肥,一般多种于背阴潮湿的鸡粪土之地,每年秋季下种,次年入秋收获,生长期在300天左右。只要施足底肥,其问只需除草一二次,亩产都在数千公斤,是一种投入少而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藠头的吃法,在马龙也很考究。鲜品切片或切成丝炒肉。味道独特,而更多的还是用来腌制。个大色白的可按各人喜好腌成酸、甜、辣等口味,不但色泽晶莹鲜亮,而且馨香沁人,令人闻而生津不止;品质稍差的则拌入辣椒剁碎腌成藠头辣子,都是开胃佐餐顺气的佳品。 会泽斑铜器 张氏家族祖籍南京,先辈均为铜匠,可谓铜匠世家了。明宣宗时,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明末,与大批手工业者移民来滇开发云南。初至澄江铸造寺庙内钟鼎,清康熙末徒会泽定居,在城东经营铜器,兼制斑铜工艺品,自产自销。其住地称铜匠街,沿袭至今。会泽城里,大多数铜匠手艺都出自张姓传授。其定居会泽时,恰是东川铜矿开采冶炼极盛之时,商业兴旺,市场繁荣,原料不缺,销路不愁,技艺亦得以大大提高。铜器制作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后,盆、锅、壶造型新颖,各部比例协调,且抛光技术精湛,特别是食具,铜与他物接触,氧化后所生铜绿有毒,而张姓制作时,抛光后镀锡,不会氧化,投放市场很受欢迎。起初,张姓制作的普通火锅,以木炭为燃料,用起来费时费力不方便,后改为菊花锅,以酒精为燃料,方便、干净。祀器香炉,张姓在制作中特别讲究耳、颈、身和三足的比例,使人看后产生匀称、协调的美感。特别是“漂炉”,凭经验于腰部敲打出一道线来,起到装饰的作用,不仅增加了美感,而且是漂浮线,起船上吃水线的作用,炉身凭眼、手感觉轮番敲打,厚薄均匀,完工后置于水中,端端正正漂浮起来,而水刚好齐腰线,实为绝活。凡张姓制作的香炉的三足,不施焊接工艺,却与整体连结,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张姓在会泽业经七代而不肯带徒,犹恐绝技外传。后来人力不足,才于清光绪初,开始带徒传艺,但也只是一般技艺,关键部位都是自家人动手。徒弟中有个孙天林,深思好学,见香炉脚不用焊接而与炉体连结为一体,就设法偷学。夜间,常扑于楼板上,从缝隙间份看。看毕,方才大悟。这人后来在清末民初,成了会泽铜匠中屈指可数的高手。张姓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制作的铜炉,在1921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该炉体呈球形,径42厘米,中置炉管,盛木炭,周围环以佛室,炉盖采用剥蜡工艺铸盘龙卧其上,钻之以孔通佛室,下有3足落于铜座上,整个炉体造型别致,典雅。将炉置于室中,燃炭使水沸,水蒸气从孔中逸出,增加空气湿度,非常科学。1948年,四川峨嵋山老和尚曾向张家订制重数十斤的大香炉一只和一尊高2米、重百余斤的七级浮屠置于寺中。1971年,其家人亲睹,镌刻字迹清晰可辨。 在张姓制作的各种铜器中,享誉最高的要数斑铜器,其技艺空前绝后。斑铜是使铜制器皿表面呈现若干点状和不规则块状,又极富立体感的斑纹,似镶嵌进若干赤金色晶体,自然晶莹,十分美丽。一件造型古朴典雅、金斑耀眼的斑铜器皿,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可与景泰蓝制品相媲美。《新纂云南通志》赞道:“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之。” 斑铜器制作须用上好的生铜(自然铜),手工锻打,采用高温熔融制斑。其过程为选料、净化、粗坯、成形、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余道工序。有的工序须反复多次,稍一疏忽即前功尽弃。有十来道工序全靠一锤锤敲打,烧一火,打一次,一件产品要烧几十火,打几万锤方能定型。烧斑尤为重要,是关键。烧斑的炭,须上好的栎炭(俗称钢炭),在屋内堆一大堆,将工件埋置其中,然后,让其自然烧炼,通风、升温、时间长短有严格的要求即“火候”的把握,没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是无法胜任的。如温度过低,原料中某些成份难以聚集、游离而形成晶型;过高则工件型毁熔化。因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等因素制约,铜匠为生计所迫,工序中不少关键技术,师傅都不传授,徒弟出师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因此,”此项技术未能推广。自本世纪40年代后,斑铜生产技绝艺断。70年代中,昆明市有的厂家制作斑铜器问市,但其质量与会泽斑铜器不可相提并论。 为恢复斑铜生产之传统工艺。70年代,会泽为此尽心竭力。省轻工、外贸厅还无偿拨款8000元给会泽手工业管理局,成立领导小组,指定五金社试制,最终因无真正掌握斑铜工艺者参与,产品过不了关而不了了之。 今张姓铜匠家第十一代传人张兴明、张兴元兄弟,虽年届毫寿,在改革开放政策感召下,重兴旧业,使名特产品不致湮 没、失传,于1990年3月重新开炉制作斑铜工艺品,经过3个月的努力,制成香炉、花瓶、围棋盒等一批斑铜器,经会泽、东川、昆明等有关人员鉴评后认为:会泽斑铜已得到恢复,在省科技成果会上展出后,有一厂家特地买回一件展品去研究,如今,会泽斑铜工艺的下一代传人正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以适应当今的生产条件,使会泽斑铜器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相似内容
更多>